费若秋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学术亮剑**
纽约城,曼哈顿,初秋的阳光透过哈德逊河上的薄雾,为哥伦比亚大学灰褐色的古典建筑群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校园里,莘莘学子行色匆匆,空气中弥漫着知识与机遇交织的独特气息,在 Butler 图书馆一间安静的研习室内,我们见到了本次专访的主角——费若秋,与几年前在剑道上那个身形矫健、目光如炬的运动员相比,眼前的他多了一副细框眼镜,添了几分书卷气,但坐姿依旧挺拔,言谈间逻辑清晰、思维敏捷,仿佛只是将击剑服换成了休闲装,将剑道移到了更为广阔的人生舞台。
缘起巴黎:剑尖上的青春与荣光
费若秋的击剑故事,始于童年,盛于法兰西,年少时被教练发掘天赋,他很快在国内青少年赛事中崭露头角,为了追寻更高的竞技水平,他毅然踏上了赴法训练的旅程。“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费若秋回忆道,眼神中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法国的击剑氛围是融入血液的,俱乐部里从六七岁的孩子到白发苍苍的老者,都能拿着剑上场比划几下,讨论起战术来头头是道。”
在法国,他经历了语言、文化、训练体系的全面冲击,每天高强度的体能训练、精细的技术打磨、充满火药味的实战对抗,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术素养,他曾在法国全国性俱乐部联赛中屡创佳绩,手中的花剑如同他身体的延伸,在攻防转换间展现着速度、力量与智慧的完美结合。“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一场关键比赛中,我的比分一直落后,最后时刻,我摒弃了所有杂念,完全依靠直觉和平时积累的本能去行动,连续得分逆转了局面,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人剑合一’,那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心理和意志的较量。” 这段“旅法剑客”的经历,不仅让他收获了奖牌和荣誉,更赋予了他国际化的视野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在运动生涯看似步入巅峰之时,费若秋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决定:暂别职业剑道,申请赴美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科学相关专业。

转折与选择:从剑道到学术殿堂
谈及这一重要的人生转折,费若秋显得十分平静且深思熟虑。“击剑是我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教会了我纪律、专注和如何面对压力,但我一直认为,人生不应该只有一条赛道。”在法国期间,除了训练和比赛,他利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尤其对历史、政治和社会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击剑运动本身,其实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辨,比如进攻与防守的博弈,就像某种微观的社会互动;节奏的控制、时机的把握,也需要对复杂情境进行快速分析和判断,这些训练,无形中为我的学术思考打下了基础。”
他意识到,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远不止于方寸剑道,渴望系统性地学习知识,理解社会运行的深层逻辑,成为他内心越来越强烈的呼声。“我希望能够换一个角度,用一种更宏观、更理论化的工具去探索世界,哥伦比亚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深厚底蕴和纽约这座城市提供的无限可能性,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申请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不亚于国际大赛的挑战,需要在紧张的训练间隙准备标准化考试、撰写申请文书、完善个人简历。“时间管理变得至关重要,那段时间,我的日程表精确到每分钟,训练结束后,队友们可能去放松休息,我却要抱起书本开始学习,很累,但目标明确,内心是充实的。” 他凭借出色的运动背景、坚定的求学动机以及优秀的学术潜力,成功敲开了哥大的大门。
哥大生涯:在象牙塔内“重新亮剑”
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对费若秋而言,是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比赛”,课堂讨论、大量的阅读材料、严谨的论文写作,这些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领域。“起初确实不适应,学术语言的高度抽象和逻辑严密性,与击剑运动中那种直观、瞬间的身体反应完全不同,就像习惯了短兵相接,突然要你去运筹帷幄,需要思维模式的彻底转换。”

他将击剑训练中养成的品质——专注、毅力、善于分析总结——无缝对接到学业中。“面对一篇难啃的理论文献,我会像研究对手的录像一样,反复阅读,拆解其逻辑结构;准备课堂发言,我会像制定比赛战术一样,预先设想各种可能的问题和回应。” 他发现,过去在剑道上培养的抗压能力,让他在面对学业挑战时更能保持平和心态。“考试或论文截止日期前的压力,某种程度上很像大赛前的紧张感,我已经学会了如何与之共处,并将其转化为动力。”
尽管不再是职业运动员,费若秋并未完全离开击剑,他加入了哥大的击剑俱乐部,偶尔会去指导热爱击剑的同学们,享受运动带来的纯粹快乐。“看到他们对击剑的热情,会让我想起自己最初的模样,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保持与过去连接的一种方式。” 他还尝试将体育与社会学知识结合,关注运动员的社会身份、体育产业运作、体育在促进跨文化理解中的作用等议题。“我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反思我过去在法国俱乐部的经历,理解体育如何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机制。”
在哥大,他邂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和同学,不同的观点碰撞激发了他更多的思考。“这里的多样性令人惊叹,与一位主修经济学的同学讨论全球化,或者与一位研究心理学的教授探讨动机理论,都能给我带来全新的启发,这远比仅仅在体育圈内看世界要广阔得多。”
融合与展望:未来之路更宽广
对于未来,费若秋保持着开放的态度,他并不急于定义一条固定的职业路径,而是希望探索更多可能性。“或许会从事与国际关系、文化交流相关的工作,也可能继续深造,进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甚至不排除未来以某种形式回归体育领域,比如从管理、政策或教育的方向,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他坚信,击剑生涯赋予他的特质和哥大求学历练出的思维能力,将成为他应对未来任何挑战的宝贵财富。“击剑教会我如何在规则内争取胜利,而学术训练则让我学会如何批判性地思考规则本身,这两者结合,让我有了一种更立体、更辩证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费若秋的故事,超越了简单的“运动员转型”叙事,它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勇于追随内心好奇,主动拓展生命维度的探索,他从专注、极致的体育世界,勇敢跨入博大、深邃的学术海洋,并非放弃,而是升华,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新型的“剑客”精神——不仅敢于在赛场上亮剑争锋,更勇于在知识的旷野中开拓疆土,在思想的碰撞中磨砺心智。
采访结束时,夕阳的余晖洒满哥大校园,费若秋收拾好书本,汇入下课的人流,他的背影,依然挺拔如松,步伐坚定而从容,对于这位曾经的“旅法剑客”而言,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求学之路,是另一场更加漫长、也更具内涵的“亮剑”,而他的剑,如今已化为对知识的渴求、对世界的洞察,以及那份无论身处何地都永不熄灭的、追求卓越的初心,他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篇章。
评论